」 新聞來源 Illinois report details scale of Catholic clergy sex abuse(BBC) Catholic clergy in Illinois sexually abused more than 1,900 minors, state attorney general says in report(CBS News) Statement of Cardinal Blase J. Cupich, archbishop of Chicago, in Response to the Illinois Attorney General Report(archdiocese of Chicago) 延伸閱讀 法國天主教神職人員70年來性侵超過21萬6000名兒童,主教團主席道歉並下跪懺悔 美國「美南浸信會」爆數百起性虐待醜聞,前主席性侵牧師妻子、高層忽視隱瞞並阻撓調查 揭露已有至少600起性侵案送交梵蒂岡,義大利教會:「是時候讓家醜外揚了」 教宗方濟各訪加拿大展開「懺悔朝聖之旅」,為天主教會165年來對原住民的傷害道歉 教宗「硬起來」:百年來首位主教因性侵被開除「聖職」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事實上,魏斯安德森同樣感興趣的也沒變,那份可愛是,他在乎那些喪母後的孩子們的生活,他在乎失去摯愛後的感受,他在乎創作者的創作困境與焦慮,然後我們可以在沙漠中,看見某些西部電影的挪移與致敬,除了經典的對峙之外,也能和角色起舞歌唱。魏斯安德森這次試圖透過真實/虛幻去理解世界,而1950年代的世界,可能是原子彈剛爆炸後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封閉」的,如同「小行星城」一般,遭致軍方管控,不能進、不能出,直到確認「安全」。
Photo Credit: 《小行星城》但這仍舊是魏斯安德森的電影,百分之百,《小行星城》和過往魏斯安德森的作品同樣,分割畫面的各自場面調度,仍舊能讓這部片子處處充滿驚喜。開場在大量魏斯安德森的標誌性鏡頭語言——橫向追蹤鏡頭,在強烈風格化的攝影機運動之中宣布,這是魏斯安德森獨有的美學電影,而後一一將這部片子的大明星們拉到觀眾眼前,介紹角色,介紹戲劇,甚至連後續的敘事,都按著劇本結構形式進行實際看完之後發現,我認為魏斯安德森終於相對有意識地在片中利用這些大明星,而這是一部」關於戲劇的戲劇電影」,「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小行星城》,魏斯安德森。終於,坎城影展進入第8天,迎來了本屆最耀眼的豪華明星劇組,魏斯安德森的《小行星城》——幾乎所有人都好奇的派對電影。魏斯安德森這次試圖透過真實/虛幻去理解世界,而1950年代的世界,可能是原子彈剛爆炸後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封閉」的,如同「小行星城」一般,遭致軍方管控,不能進、不能出,直到確認「安全」。
延伸閱讀 【2023坎城影展】《燃冬》影評:陳哲藝十年創作轉型,橫跨千里直抵異鄉的霓虹、蒼茫東北 【2023坎城影展】《青春》導演王兵談命運、時間與工人:「很多人這輩子的命運,就是別人的工具」 【2023坎城影展】《怪物》影評:是枝裕和的變與不變,未辜負編劇坂元裕二、配樂坂本龍一的世界級陣容 【2023坎城影展】《落葉》影評:當代世界需要的大師電影,芬蘭名導阿基告訴大家「做工的人」該怎麼拍 【2023坎城影展】《The Zone of Interest》影評:影像魔術師高度原創性火力展現,擴充二戰電影美學的可能性【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自從美國的銀行陸續發生破產等危機後,市場投資人、企業憂心意外再次發生,紛紛發行公司債,增加手上的現金。
再加上美中對抗下,軍費開始擴大支出,輔以聯準會自2022年以來的7次大幅度升息,助長債務利息,都對美國的經濟崩潰埋下引線。而美國反對黨、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強調,等到拜登(Joe Biden)回美國再進行協商。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所有的崩潰都來自於市場上的意外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bby Huang 攝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馬振坤22日出席國策研究院舉辦「G7、美日韓峰會與美中戰略對抗」座談會。中共航母穿越巴士海峽、「海巡06」台海巡航,國防部長警告恐成台海新常態 馬振坤認為,中共意圖將台海內海化,並非指其要全面控制台灣海峽,或禁止國際海空航運活動,相反的,是不允許任何國家藉由這類海空穿越台海之行為、挑戰中國主權主張。
張珈健說,過去G7峰會只提到台海安全是重要的,但今年特別強調「國際」,已經超越了過去中國認為台海問題是「國內問題」,顯然是西方民主陣營在歐洲的戰爭看到,如果今天威權國家對民主國家侵略而沒有國際社會支持的話,會遇到非常大的限制,今年的G7峰會顯然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西方國際社會的民主陣營。如果印太有事,歐洲也會受到影響」,蕭琇安認為,這樣的說法顯示北約已經擺脫傳統偏重歐洲北大西洋、輕忽亞太地區的關係的區域思維。5月20日,七国集团成员在广岛就我们与中国的关系中的要素发表联合公报:https://t.co/gIr769AJLn — 美国驻华使领馆 US MissionCN (@USA_China_Talk) May 22, 2023 不過張珈健也特別提及,聯合公報提到「G7成員國對台立場沒有改變,包括「一中政策」,在一中政策上是用複數(One China Polices),可能是G7國家的「一中政策」上是有差異的,各國雖然對基本價值有所堅持,但對中政策仍有各自的利害差距。台灣智庫國策研究院今(22)日舉辦「G7、美日韓峰會與美中戰略對抗座談會」,邀集各界學者與會,針對G7峰會與美日韓峰會的觀察提出分析。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不過馬振坤也指出,G7對台海安全問題之明確表態,將促使中共加速推進台海內海化的進程,近期中共相關作為包括4月在台灣海峽中北部實施為期3天的「聯合巡航」,以及在4月底中國東方航空MU505班機由上海飛香港途中,逕自飛越金門本島上空,意在凸顯對於台灣海峽空域擁有完整的管理權限,意圖在空域層面操作台海內海化。一年一度的「七大工業國組織」(G7)峰會週日(21日)於廣島落幕,會後七國發表聯合公報,重申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對國際社會的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學者認為,在中國意圖將台海問題內政化的此時,今年的聯合公報內容再次明確定位兩岸議題國際化,兩岸關係穩定與否關乎民主陣營國家。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延伸閱讀 台灣循日韓模式納入美國「核保護傘」?學者:國內民意與國際局勢同等重要 G7公報關切台海鼓勵和平解決爭端。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蕭琇安也指出,G7峰會結束後,接下來可以觀察與G7峰會「背對背」舉行的北約峰會,2023年的北約峰會7月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特別是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今年4月曾公開表示,在一個危險和不確定的世界當中,安全議題已經不是區域性的,更是全球性的,「如果歐洲有事,印太也會有關係。
共軍機艦頻繁擾台,學者憂民眾逐漸喪失警覺、如溫水煮青蛙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馬振坤則指出,G7廣島峰會發表「領袖宣言」,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對國際社會的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此立場表達明確將台海安全定調為重要國際安全議題,與中共堅持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不容他國干涉」,將台海實質內海化的操作背道而馳。譴責中國扭曲貿易行為、呼籲施壓俄停戰、停止南海主權聲索 中國-中亞峰會:2023北京主場外交大戲,被「挖呀挖呀挖牆腳」的俄國心裡怎麼想? 中共派出航母「山東艦」加上海巡巡航,學者:新三戰組合,向國際傳遞台海為「內政事務」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另外北京也可以利用對台灣的施壓,來測試各國對中國的意圖,如果中國希望測試美國及其民主盟邦保衛區域秩序的決心,就可以拿台灣開刀,「在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格局之下,台灣很難不站在風口浪尖上」。國立台灣大學大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尹麗喬也指出,中國對外關係緊張時,兩岸關係可能會有比較多的問題,因為北京較不需要投鼠忌器。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珈健也指出,今年G7峰會談到台灣問題,並把台海之間的和平穩定當成是國際繁榮與安全的重點,而「國際」(International)這個詞是去年的德國、或前年英國的G7峰會沒有提到的譴責中國扭曲貿易行為、呼籲施壓俄停戰、停止南海主權聲索 中國-中亞峰會:2023北京主場外交大戲,被「挖呀挖呀挖牆腳」的俄國心裡怎麼想? 中共派出航母「山東艦」加上海巡巡航,學者:新三戰組合,向國際傳遞台海為「內政事務」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另外北京也可以利用對台灣的施壓,來測試各國對中國的意圖,如果中國希望測試美國及其民主盟邦保衛區域秩序的決心,就可以拿台灣開刀,「在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格局之下,台灣很難不站在風口浪尖上」。中共航母穿越巴士海峽、「海巡06」台海巡航,國防部長警告恐成台海新常態 馬振坤認為,中共意圖將台海內海化,並非指其要全面控制台灣海峽,或禁止國際海空航運活動,相反的,是不允許任何國家藉由這類海空穿越台海之行為、挑戰中國主權主張。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bby Huang 攝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馬振坤22日出席國策研究院舉辦「G7、美日韓峰會與美中戰略對抗」座談會。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台灣智庫國策研究院今(22)日舉辦「G7、美日韓峰會與美中戰略對抗座談會」,邀集各界學者與會,針對G7峰會與美日韓峰會的觀察提出分析。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珈健也指出,今年G7峰會談到台灣問題,並把台海之間的和平穩定當成是國際繁榮與安全的重點,而「國際」(International)這個詞是去年的德國、或前年英國的G7峰會沒有提到的。
如果印太有事,歐洲也會受到影響」,蕭琇安認為,這樣的說法顯示北約已經擺脫傳統偏重歐洲北大西洋、輕忽亞太地區的關係的區域思維。張珈健說,過去G7峰會只提到台海安全是重要的,但今年特別強調「國際」,已經超越了過去中國認為台海問題是「國內問題」,顯然是西方民主陣營在歐洲的戰爭看到,如果今天威權國家對民主國家侵略而沒有國際社會支持的話,會遇到非常大的限制,今年的G7峰會顯然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西方國際社會的民主陣營。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蕭琇安也指出,G7峰會結束後,接下來可以觀察與G7峰會「背對背」舉行的北約峰會,2023年的北約峰會7月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特別是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今年4月曾公開表示,在一個危險和不確定的世界當中,安全議題已經不是區域性的,更是全球性的,「如果歐洲有事,印太也會有關係。共軍機艦頻繁擾台,學者憂民眾逐漸喪失警覺、如溫水煮青蛙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馬振坤則指出,G7廣島峰會發表「領袖宣言」,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對國際社會的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此立場表達明確將台海安全定調為重要國際安全議題,與中共堅持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不容他國干涉」,將台海實質內海化的操作背道而馳。國立台灣大學大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尹麗喬也指出,中國對外關係緊張時,兩岸關係可能會有比較多的問題,因為北京較不需要投鼠忌器。不過馬振坤也指出,G7對台海安全問題之明確表態,將促使中共加速推進台海內海化的進程,近期中共相關作為包括4月在台灣海峽中北部實施為期3天的「聯合巡航」,以及在4月底中國東方航空MU505班機由上海飛香港途中,逕自飛越金門本島上空,意在凸顯對於台灣海峽空域擁有完整的管理權限,意圖在空域層面操作台海內海化。
5月20日,七国集团成员在广岛就我们与中国的关系中的要素发表联合公报:https://t.co/gIr769AJLn — 美国驻华使领馆 US MissionCN (@USA_China_Talk) May 22, 2023 不過張珈健也特別提及,聯合公報提到「G7成員國對台立場沒有改變,包括「一中政策」,在一中政策上是用複數(One China Polices),可能是G7國家的「一中政策」上是有差異的,各國雖然對基本價值有所堅持,但對中政策仍有各自的利害差距。一年一度的「七大工業國組織」(G7)峰會週日(21日)於廣島落幕,會後七國發表聯合公報,重申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對國際社會的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學者認為,在中國意圖將台海問題內政化的此時,今年的聯合公報內容再次明確定位兩岸議題國際化,兩岸關係穩定與否關乎民主陣營國家。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延伸閱讀 台灣循日韓模式納入美國「核保護傘」?學者:國內民意與國際局勢同等重要 G7公報關切台海鼓勵和平解決爭端
劉遙指出:「習近平在台灣問題上的言辭,比胡錦濤和江澤民更加強硬,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民進黨政府更加反中、中美對抗加劇和習近平自己的野心。其他脅迫台灣同意統一的方案,包括:「在台灣外圍發起有限的軍事行動」獲得了58%民眾支持、「經濟制裁」獲得57%民眾支持,「維持現狀以增強經濟和軍事實力,直至統一」則獲得了55%民眾支持。
這份調查報告發布之際,台海局勢與中美競爭皆處於緊張、激烈的狀態。此外,有22%的民眾認同「一邊一制」,認為兩岸「不一定非統一不可」,而71%的受訪者表示一邊一制是不可接受的。根據過去的研究,中國的年輕族群,往往更具民族主義和鷹派色彩,但這項民意調查發現,在兩岸議題上,年長的受訪者更傾向選擇激進的戰略,例如全面開戰或軍事脅迫。《南華早報》指出,考慮到台海局勢在國內屬於高度敏感議題,有22%的民眾站出來表示兩岸不一定要統一,是非常令人驚訝的。
在「不一定非要統一」的選項中,有22%的受訪者表示兩岸可以各自為政,7%的民眾不確定,71%的民眾不同意。」 劉遙補充,但最近的跡象,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王滬寧,日前在針對兩岸問題的發言中,強調兩岸關係重要性、恢復擴大兩岸交流,表明中共的態度正在逐漸軟化。
中共不應該認為,自己必須對台灣採取更強硬的態度,因為在中國民眾看來,更溫和的政策選擇也是可以被接受的。這項調查也向美國傳達了,統一的日期並沒有在倒數,因此美國也沒有必要採取過度強硬的對中政策。
新聞來源 Just over half of mainland Chinese people back full-scale war to take control of Taiwan, poll finds(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民調:中國大陸民眾支持與台灣直接開戰的極少(RFI) 2023年對台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王滬寧出席並講話(新華社) 延伸閱讀 中國民眾怎麼看待統獨與兩岸關係? 中國兩會升級「民意收集器」國家信訪局,是重大改革還是為百姓畫大餅? 中國民眾對政府信任度傲視全球:如何解讀「民主國家不如威權體制」的假象?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政治學教授宋文笛(Sung Wen-Ti)也補充,由於習近平關注的焦點仍是他自己,和黨核心領導層的利益,因此中國民眾對政策制定的影響力仍然有限,尤其是在台灣等敏感問題上。